吳軍:功夫沒下夠,用什麼方法都是在浪費時間

來源:筆記俠 發布日期:2022-07-11

内容來源:由編者整理彙總自網絡公開資料。

輪值主編 | 智勇  責編&值班編輯  | 少将


筆記君說:


處于不确定性的時代背景下,每個人都會産生各種複雜的情緒,一方面對于多變的環境充滿不安定感,一方面懷疑自己能否持續走下去。但是,這種“黑天鵝”與“灰犀牛”頻出的環境在曆史上并非孤例,我們仍走到了今天。


誰都希望自己能夠一帆風順,但是我們都處于複雜系統中,一些不可抗力來襲時絕對不會提前預告。如果能夠危中尋機,于風雨中向下紮根向上生長,那麼雨過天晴後一定會迎來更好的自己。


很多人問我:你研究了那麼多的企業,也接觸了很多商業巨子和學術界領袖,能否從他們身上找到一些相似的過人之處?他們是否有什麼成功的秘訣,可以讓我們學習之後也獲得類似的成就? 


特别靈驗、一學就會的成功秘訣肯定不可能有,因為如果真的有,大家都照着做,那這些秘訣就不起作用了。


這就如同在森林裡,即使有一條捷徑,如果大家都去走,也會變得擁擠不堪,捷徑反而成了阻塞不通的道路。


但我回想那些人,他們的确有一個共同特點,那就是格局都超乎尋常地大。 


任何人,不論起點高低,隻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,找準方向,用正确的方法做事,提高進步的速度,同時把握好節奏,幾年後就會看到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。 


一、把握好生活的節奏,跳出越忙越窮的怪圈


很多人說:“我這麼努力,為什麼還是不行?”實際上,上天不會虧待一個真正努力的人,但也不會同情假勤奮的人。


1.要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一個“好人” 


這裡我要專門把“親朋好友托付的事情”單拎出來說一說。我對親朋好友提出的請求,通常用兩個尺度判斷幫還是不幫。 


第一,不幫違反原則的忙,以及自己幫不上的忙。


第二,分清哪些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,哪些需要我幫忙解決。 


比如,我過去經常往返于中美之間,朋友又多,總有人托我帶東西。我會嚴格區分哪些東西可以帶,哪些東西直接拒絕帶。


iPhone剛上市,中國買不到,有人托我帶一個,我會答應。一來iPhone體積小,攜帶方便;二來它的價格較高,帶一次值得;三來手機兩三年才換一部,不會需要我經常帶。


但是有些人托我給國内的親朋好友帶尿不濕或者奶粉,我就拒絕了。我希望我給對方帶去的是更大的價值,而不是成為搬運工。 


分不清哪些事情該做好,哪些事情不能做,難免會陷入“越窮越忙,越忙越窮”的怪圈。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一個“好好先生”。 


2.認清你自己,專心做好一件事 


在我從研究人員轉變為投資人,還出版了一些書之後,很多人問我是如何做到多任務并行的,又是如何實現跨界的。 


說實話,我的工作狀态是單任務的,不是多任務的。


我在年輕的時候曾想通過多任務的方式多做幾件事,結果是一件事都做不好,時間一長,我總是在低水平上兜圈子。

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,表明人腦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。2009年的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》(MIT TechnologyReview)中有一篇文章寫道,人腦的帶寬隻有區區60比特/秒,是(那個年代)上網帶寬的十萬分之一。


我看到的對于人腦帶寬最高的估計,不過每秒上千比特。照這個速度傳一幅手機圖片,大約需要一小時。


由于生理上的局限,人在某一時刻隻能接收、保留和處理少量的信息。


如果一心多用,不僅不能多做事情,反而會因為來回切換任務而降低工作效率,還容易導緻錯誤不斷。 


人的潛意識總認為自己能行,還能擠壓時間同時處理很多任務,但這隻是一廂情願。


當腦子裡的任務積壓過度,一開始可能隻是出現一些小錯誤,當有限的腦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,任務積壓得越來越多時,大問題就會集中爆發。 


3.确定一個學習目标,長期堅持 


我有一個同學極具語言天賦,英語、德語、西班牙語樣樣精通。我問她學語言有什麼秘訣,她說其實就是有耐心。


我的另一個朋友想練習英語口語,卻又不願意吃苦。剛開始采用的方法是看美劇,之後又去聽美國之音和BBC。最後時間花了不少,說出來的英語别人卻聽不懂。因為美國之音和BBC的口音存在巨大差異。


她挑的學習方式都是相對輕松的,在她看來是捷徑。


其實,隻要确定一個學習目标,長期堅持,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。 


很多人喜歡用微觀經濟學的視角審視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,總想着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。


其實,世界是非常公平的。


極端不公平的交易即便沒有消失,現在也非常少了,而且存在的時間很短。


因為一旦存在,很快就會被人找到,參與的人多了,回報就會馬上下降。 


很多人崇拜速成,他們相信自己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捷徑,而不是沉住氣慢慢提升自己。事實上,功夫沒下夠,用什麼方法都是在浪費時間。 


4.要思考,就要慢下來 


現代人都覺得自己特别忙,忙碌之後是否有結果,沒有人知道。


雖然從總體來看,“忙碌族”似乎比“清閑族”混得好一些,但是大多數人的付出和所得絕不成正比。


其實,方法和效率遠比忙碌重要,有時候慢下來、靜下心來,反而能獲得更大的收益。 


我經常提醒自己,凡事要慢三拍。有時候周圍的人讓我做決定,我會說:“我現在腦子不工作,讓我明天再回答你。”因為我不想太匆忙做決定。 


人不在于開始了多少件事,而在于完美地結束了多少件事。


很多人做的一大半事情是有頭無尾或匆匆結尾的。喜歡多做事,多少和人貪心的本性有關。一個人想做到淡泊名利、清心寡欲是很難的,得有些不尋常的本事才行。


二、用正确的方法做事,提高成就的量級


1.成就=成功率×影響力×速度 


很多人問我,怎麼能做那麼多事情?其實我做的事情并不多,隻不過成功率稍微高一點兒,每件事情多少有點兒影響力,别人就看見了。


成就的多少至少取決于三個因素:做事情的速度或做事情的數量,每一件事的影響力,以及做事的成功率。 


它們之間是相乘而不是相加的關系。也就是說,事情做得再多,如果成功率不高、影響力不大,最後的成就就會很有限。 


對一個人來講,如果一輩子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沒有影響力的事情,還不如認認真真做好一件有一定影響力的事情。


成就=成功率×影響力×速度


同時改變公式中的三個變量是很難的,更好的做法是一次提高一個,滾動前進。 


2.如何脫離低水平勤奮 


把小量級和大量級的東西放在一起,前者必然被忽略掉。


對大部分人而言,10001 > 10000。一個人有了1萬元,再給他1元,他也會拿着,因為蚊子雖小也是肉。 


但是對合格的專業人士來講,10001 和10000 是一回事,他們不會做畫蛇添足的事情。


幾個小量級的東西放在一起,遠比不上一個大量級的東西。


一個無籽西瓜重8公斤左右,抵得上200萬粒芝麻的重量,這就是十幾把芝麻的重量都比不過一個西瓜的原因。 


一個優秀的專業人士在做事之前,會梳理出一個做事清單,按照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量級排序,然後集中資源把最重要、影響力最大的事情先做完。


至于無關緊要的事情,可能直接從清單上删掉。


沒有經驗的人則是什麼事情先來就先做什麼,以至做了很多費力而沒有影響力的事情。 


做事的多少最多不過是幾倍的差異,但做事的質量以及随後帶來的影響力可以達到量級之差。


想明白這一點,就不妨換一種做事方式,多做一些有影響力的事情。 


3.把事情做好的三條邊 


偶爾做成一件事并不難,有些時候僅僅是運氣使然,難的是找到一些系統的方法,獲得可複制的成功。


所謂最具普遍意義的通向成功的方法論,從根本上說,就是搞清楚做事的邊界或者極限,搞清楚做事的起點以及從起點通向邊界的道路。


我把它們稱為做事情的“三條邊”,把它們放在一起,會呈現出字母 “Z”的樣子。


圖中上下各有兩條線,中間有一條斜線将它們相連,斜線下面粗上面細。下面一條線是基礎,我把它稱作基線。


它可以被理解成直到今天為止,人類掌握的科學、技術、工程和其他知識,或者理解成人做事情時要掌握的知識。


對不同人來講,這條線的高度是不同的。


對一個專家來說,這條基線很高;對一個剛入門的從業者來講,這條基線就很低。


我們做所有工作,都應該建立在這條線的基礎上,而不是從它的下面做起,這一點很重要。 


圖中最上面的那條線,是理論極限,也是無法突破的。


我們可以認為這是造物主創造宇宙時留下來的,比如,光速、絕對零度、能量守恒定律,以及數學上的很多極限,等等。


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的一個差别在于,是否了解極限的存在。 


為什麼火電廠或者輪船上使用的渦輪蒸汽機的效率,達到60%左右後就無法再提高了?


因為不論工藝如何改進,蒸汽能達到的最高溫度是有限的,熱力學中的卡諾定理限定了蒸汽發動機效率的上限。 


當然,有了基線,也知道極限在哪裡還不夠,還要有一個能夠扶着向上攀登的繩索或者階梯。中間那條線就是這個階梯。 


為什麼這條斜線下面粗、上面細呢?


因為靠近基礎的部分,做的人很多,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。而越往上,目标的難度越大,常常就沒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選擇,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,因此越來越細。 


這三條線構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向成功的方法,找不到上下兩條線,是蠻幹、傻幹;找不到第三條線,永遠隻能紙上談兵。



三、任何時候,都要主動行動

  

1.人生的際遇,總是福禍相依


對于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來說,疫情打亂了大家的求職。這件事值得焦慮嗎?


我覺得真的不用焦慮,如果為這事兒焦慮,那說明過去走得太順了。


我講講我自己的例子吧。


2000年,我快畢業了。那時,我所在的專業根本不需要找工作,大公司都在搶人。


有些公司把一個班的人拉到一個遊艇上,圍着海灣轉一圈,下船就簽約。


我原定2001年畢業,真到2001年的時候,互聯網泡沫破了,再加上突發事件,所有公司都停招。


我本來想在IBM和AT&T(美國電話電報公司)這兩家裡挑一家。但這兩家都停止招聘,我就沒事幹了。


這時我在網上逛,看到有一家小公司叫Google。我想反正現在沒事做,就去面試一下吧。


他們的offer給得很快,AT&T(美國電話電報公司)的offer晚了一周,我就這樣去了Google。


現在回頭看,人生際遇總是福禍相依。遇點意外,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。


所以不要焦慮,在任何時候,都要積極主動地行動。


那半年我要是在宿舍裡打遊戲,等offer,就沒Google什麼事了。


2.創業者,要将自己逼到極限


今年對于創業者們也是一個挑戰,經常有人問我,什麼樣的團隊會走得比較穩?我覺得,我看好的創業者一般具有這樣3個特征。


第一,誠信。


我過去一直強調一點,創始人要誠信。我基本上認為創始人代表着團隊,創始人的信用就是團隊的信用。


第二,創始人要把自己逼到極限。


為什麼這麼說?因為一個小企業,剛開始的狀況都是人少、錢少、事多。創始人就得什麼事都能幹。


走了任何一個人,創始人都得自己頂上去。财務走了,明天開始自己管财務。不能走一個人,公司就癱掉。


所以創始人隻有把自己逼到極限程度,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多面手,才是一個有能力的創始人。


第三,創始人要有責任感,把下面團隊給養活。


很多創業者一開始就指着靠招一群人來幹活,靠下面的團隊養活自己,肯定不行。


早期的很多創始人,都是銷售出身的。為什麼?因為那時沒有風險投資,創始人要自己有本事拿一個大單子,把整個團隊都養活。


在互聯網時代,大部分創業者都是有産品頭腦的工程師,馬化騰、黃峥、宿華這些人,都是工程出身,自己做點東西放到網上去,有了流量。再融些投資人的錢,就能把大家養活。


四、什麼是格局?


所謂格局大,就是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,有非常明确的方向,然後用正确的方法沿着這個方向堅定的走下去。


他們并不貪圖步伐有多大,但是因為從來不去做(或者很少做)南轅北轍的事情,反而總是先人一步到達終點。 


相反,一事無成的人常常跑得很快,卻在锲而不舍地兜圈子,或者受到環境的誘惑而不斷改變方向,甚至幹脆背道而馳,幾年、十幾年後回頭看,又回到了起點。 


即使搭上時代持續發展的快車,人的格局也會決定他們最終能站多高、走多遠。


比如,在同一個時代做風險投資,J·P·摩根和馬克·吐溫由于格局不同,投資的結果就有了天壤之别。 


金融巨子J·P·摩根應該算美國最好的天使投資人,他在愛迪生還沒有發明電燈之前就投資了這位天才發明家。


不過,如果他僅僅投資了愛迪生,隻能算是運氣好。事實上,他還投資了愛迪生的競争對手特斯拉,以及特斯拉的競争對手、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人馬可尼。 


對于J·P·摩根來講,他投資的其實不是某個具體的發明家或某一項技術,而是“電”這個未來的産業。這就是格局大。 


相比J·P·摩根,馬克·吐溫的格局就差多了。


他是位了不起的作家,卻不是一個好的投資人,他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。


馬克·吐溫的問題在于,他隻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,希望通過投資控制一些出版公司。他隻看到一家家企業,而非一個行業。


五、如何做好生意?

  

1.所有人都認可的時候,已經晚了


如果一個行業所有人都認可,這個時候已經晚了。大家都說要買這隻股票的時候,他價格已經上去了。


對于2017年人工智能要爆發這樣的話,我都不敢說。


我是在全世界各大學術會議上,作大會報告人。我自己是交大這個商學院的教授。然後我是麻省理工學院,機器智能這個組的顧問。我都不敢說這話,我不知道這些底氣從哪來。


中國所有投資圈,不光人工智能概念,任何一個都很浮躁。


不知道投了多少,今天剩下來就3家。投了200個,公布出來一個優秀。美國有一個groupon,有無數的團購,最後就剩3家。


這些情況都是這樣。社交網絡也是這樣。


猶太人做生意就很會做。


一個十字路口,第一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,第二個人開商店,第三個人開飯館,第四個開别的。


中國人在一個路口開了一家飯店,别人看賺了錢,其他人一下子就在這裡開4家飯店。這個創造力非常差。


2.“第三眼美女”論


當然,人工智能我還是非常看好的。機器人才剛開始,在未來十年肯定是方向。但是第一波肯定就死掉了。


一定所有東西都要死兩波,必須死兩波。這就是我所說的“第三眼美女”。


第一眼,美女可漂亮了。但她跟你沒關系啊。大多數老百姓是接近不了她的。你也沒機會。她是科技圈子裡自己人的事兒。

  

第二眼,很重視打扮,比較精緻。蘋果就做了,最早失敗過。

  

第三眼,windows出來了,全能用了。看了3眼,你還喜歡,一定有滿足你需求的内在價值。價格也低。大衆才開始接受。這才是第三波。


人工智能也死過兩波,今天用的人工神經網絡的方法,70年代就已經有雛形了。90年代,覺得有希望的,也死了。


今天大數據出來,雲計算出來,這才可能做得規模比較大,叠代深度比較深,才有可能做。


第三波了,才顯示出一個生命力了。


任何一個平台公司,都是從一個小點做起來。不要想一開始就做平台,這取決于你們的能力和抱負。


一定要非常腳踏實地去解決實際問題,不要說你們這些大公司擋了路。機會有的是。


現有行業是我們人類的需求。如果忽視人類的需求,自己(就會)去創造一些“病”。有很多人,聽了幾個概念,他其實沒做過這些概念,覺得你們這些老土企業家,現在去忽悠人的錢。


但是現有行業的問題,需要解決。


真正成功的人,都是深入行業。我們遇到的創業者,為了了解這個行業,要花去一年的時間。看有什麼問題可以解決。要踏實,得做功課。


結語


每天的事情太多,總是做不完,是現代人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,尤其是發展特别快的行業裡(比如IT領域)的人或者創業者。


唯一的解決方法恐怕就是一些事情不要做了,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湊合做完了。


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一個人所追求的不應該是完成了百分之幾,或者百分之幾十的工作,而是做完了哪幾件重要的事情。


在Google和Facebook,對于員工的評價不在于他有多忙,寫了多少代碼,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産品的改進,而在于産生了多大的效果。


也就是說,那些僞工作者即便平時再忙,也要被淘汰的。


公司裡不免有員工對自己對處境、周圍人的态度、所給予的機會等等,他們會選擇最容易的開始做起,不自覺地成為一個不動腦筋的僞工作者。


這些人實際上在坑自己,因為那些僞工作做得越多,個人進步就越慢,甚至能力還會倒退。


再寬泛地講,其實很多人在生活中,也是不斷地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其實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。


所以,每當你因總也幹不完的工作而焦慮時,不妨試試先停下來,重新梳理一遍手邊的工作:主動地站在對公司業務幫助最大的角度,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,當處于工作永遠做不完的處境時,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。


試試看,這樣你的工作狀态會不會發生改變?


參考資料:

1.《吳軍:越是高級人才,越看底層思維》,筆記俠;

2.《前騰訊副總裁吳軍:為什麼你努力工作,收入還是上不去?》,創業邦;

3.《吳軍:優秀的人,都有一些相似之處》,筆記俠;

4.《吳軍:成大事的人,擅長做減法》,正和島;

 *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筆記俠立場。

責任編輯:manager
top